【2006-06-26 19:34/
Reva Chen編譯/씨네21報導】
新聞原文→ *
由電影人組成的大規模抗議政府縮減,「銀幕配額制度」(Screen Quota System or Screen Quarter)的示威,即將舉行。
7月1日在光化門與大學路等漢城市中心,將由電影人對策委員會召開舉行名為,「阻止文化侵略及死守電影限額制度」的共同誓師大會,批評為了《韓美自由貿易協定》縮減了銀幕配額制的韓國政府。
韓國政府計畫從2006年7月1日起實行新的國產影片配額(即韓國電影院每年必須播放國產影片的天數,將從146天-相當於全年放映影片天數的40%-減少到73天)。電影界為了使「銀幕配額制度」恢復原狀,於是決定停止拍攝一天,阻止《韓美自由貿易協定》。
電影人對策委員們,預計下午 4點30分在大學路召開共同誓師大會,結束之後,6點在光化門廣場上的市民,將開始執行街頭遊行的計劃。8點開始至11點半,隨後在光化門廣場上的市民們將解散;此外,除了政府官員參加本次文化節之外,安聖基、崔 岷 植、정진영、李準基等電影人,這天也將參予這項儀式,反對韓美FTA的媒體、金融、農業領域相關工作者們也將一同參加。
------------------------------------------------------------------------------------------------
Reva註:
銀幕配額制-韓國的「銀幕配額制」也叫「國產影片配額制」,四十多年前政府規定,戲院每年須上映一百四十六天的國產電影,保障國片和本土演員的工作機會,外片市場佔有率和票房因此受侷限。
先前韓美自由貿易協定(FTA)開始協商,早就想突破銀幕配額制的美方,提出配額減半(七十三天)的條件,今年二月份,韓國政府基於出口貿易利益考量,已點頭答應。(如果放寬外片配額,不僅讓韓國電影希望破滅,還會影響整個文化產業的基礎。 )
今年2月12日,反對縮減國產影片配額的導演李俊益,手拿寫有“是電影配額成就了《王的男人》”字樣的橫幅說,“如果按市場經濟理論縮減了電影配額,當初是否會制作《王的男人》都很難說了。” (這也是為何準基如此支持7月1日的遊行活動..《王的男人》這部片對他有非凡的意義~~希望7/1遊行當天他會平安無事 >_<...)
************************************************************************************
參考資料來源→ *
Reva補充一小部份有關韓國的電影史
要談韓國電影,肯定要從金泳三和金大中談起,若非這兩位前後任元首的全力「拚電影」,恐怕現今亞洲影迷對韓國電影的印象,仍停留在《紅巾特攻隊》、《淚的小花》的遠古記憶。
金泳三當年的名言是︰如果迪士尼一年的營業額跟全球電腦巨擘IBM旗鼓相當,那麼,為何不全力發展影視工業呢?況且,影視工業也比較沒有環境污染。而這份令人鼓舞的電影宣言,正式開啟了韓國電影的黃金歲月。
其實,1996年末,當時還是總統候選人的金大中,也同樣提出支持發展韓國電影的宣言,並將之列入競選白皮書中,他說︰「在21世紀,文化就是國力,文化不僅有提高生活質量的作用,而且正成為創造巨大附加價值的產業。」他也舉例說,好萊塢名導史蒂芬史匹柏的《侏羅紀公園》全球賣座8億5000萬美金,等同於韓國必須出口150萬輛汽車,電影驚人的營收效益,絲毫不比其他產業遜色。強調將盡一切力量,保護韓國電影,全力發展電影產業。 (Reva注:1997年12月18日金大中在總統競選中獲勝,標誌了韓國建國起第一次“政權交替”,在野黨第一次成為執政黨,少數黨第一次戰勝多數黨。)
兩金談話前後,韓國政府已付諸具體行動,並針對人才、技術和資金三大方向,提出具體的振興方案,其中包括:
一、迅速立法,以減稅或提供低利率的優惠方式,鼓勵企業界投資拍片。
二、重組韓國電影振興協會(KOFIC),全力輔助電影產業,並斥資約12億台幣,興建全亞洲最大的現代化大型影城,提供影視產業最佳硬體服務。
三、與好萊塢合作,派遣優秀人才前往取經,建立好萊塢式的片廠專業分工制。
四、實施「銀幕配額制度」(SCREEN QUOTA SYSTEM),要求戲院和電視台,每年必須放映一定比例的國產電影。
五、籌備釜山等各式國際影展,爭取國際認同、促進交流。
六、題材解禁、嚴查盜版。
韓國第一部正式上映的電影是1919年的《正義的復仇》,但整個國家的電影產業,要等到韓戰結束的1950年代後,才得以正式發展。韓國的電影保護政策,其實由來已久,早在1955年,為了促進電影發展,政府便以免稅的方式鼓勵片商拍片,1973年,更成立電影促進協會,以提供業界資金或技術上的服務。大體而言,1961至1979年軍事強人朴正熙主政期間,韓國電影仍處於「鎖國」時期,每年進口歐美外國影片並不多 (日本電影一直禁止進口,直到1998年10月才解禁),也養成了人民觀賞本國電影的習慣。
以下文獻的參考資料來源→ *
80年代,韓國大電影公司將利潤由對本土電影的投資全面轉向進口好萊塢電影。政府雖然制定了“電影放映限額制”,但好萊塢利用美韓貿易談判的機會,強制韓國政府採取自由化的電影政策。美國電影公司不須經過壟斷進口的韓國電影公司,長驅直入韓國市場。
講到電影就不得不提到忠武路 (Reva注:忠武路是漢城市中心的一個地名,上世紀20年代韓國電影開始以來,主要電影製片公司和主要電影院都集中於此,既是韓國電影的搖籃,在90年代中期之前也是韓國電影製作方的代名詞。) ,改寫影史紀錄的【王的男人】即由這裡出品的呢!
忠武路是自20年代以來韓國電影製片公司的主要集中地。半個多世紀以來,他們以中小資本對抗好萊塢電影,勉強維持生產。 電影資金的兩大來源,一是地方發行人的預付款,二是錄影版稅。80年代末期的“電影自由化”政策打破了20家電影公司壟斷本土電影的局面,一時間有一百家電影公司成立,活潑多姿,自由競爭,但規模既小,秩序全無,根本無力回天。
韓國的電影文化也深受好萊塢電影模式影響。忠武路電影街製片模式下的商業片,多運用好萊塢的敍事策略,來服膺儒家思想,一方面取悅觀眾,一方面不觸犯嚴格的電影審查制度。類型基本是通俗情節劇、古裝歷史劇、B級動作片和軟性色情片。
韓國電影保護政策中,最引人側目者,莫過「銀幕配額制度」,強制規定所有戲院的每一個廳,每年都必須至少放映146天的國產電影。這對韓國電影產業,有如一道強勁的保護網,不僅讓所有國產電影保有公映空間,更可維持民眾對國產電影一定的熟悉和支持度,放大來看,這項強制令最大功用,是讓整個技術和人才不致流失,讓電影上中下游產業,皆可維持一定活力與生機。 儘管「銀幕配額制度」備受爭議,甚至被質疑妨礙市場自由競爭,但韓國政府仍不為所動。
************************************************************************************
Reva後記:
能看到這邊的朋友們..再次感謝你們~^^..因為這又是篇和準基留言無關的資料..
今晚無意間發現這篇新聞..情急之下,草草蒐集資料就趕快po出來給大家看.. (還真有點給他累^^;)
如有不周全之處,請多包含吶!
再次感謝!